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传统教学评价体系逐渐暴露出评价主体单一、方式滞后、内容片面等问题,难以精准反映教学实际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契合新时代需求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保障教学质量,2025年5月20日在809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围绕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如何建立综合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伊始,分管学院教学的郭秀英院长强调了教学评价体系对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原则。建议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包括教师自评、学生互评、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在内的多维度评价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动态化、个性化的评价机制,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出发,当前高校毕业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强调教学评价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比重,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考核,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在教学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和学科差异,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同时,希望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师生互动的效果等,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与学生座谈,学生表达了对多样化评价方式的期待,希望教学评价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增加实践操作、项目展示、小组讨论等评价形式,使评价结果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参会人员围绕教学评价体系优化与创新的具体措施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评价主体方面,就如何有效组织和引导企业、校友等校外主体参与教学评价,建立常态化的校外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评价方式上,针对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教学评价平台,实现教学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诸多建议;在评价内容方面,重点讨论了如何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
开发智能化教学评价平台,整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验实践、考试考核等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评价。推行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 + 定性评价”“线上评价 + 线下评价” 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评价权重和评价周期。
完善评价内容与指标,组织各学院、各专业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科学。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生根据反馈意见明确自身不足,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促进自身发展。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升学推荐、就业指导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次教学工作会议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明确了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任务。构建综合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院上下共同努力,各教研室、学院全体教师密切配合,按照会议议定事项,扎实推进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